「端午吃粽,別太放縱」!多數人端午節吃粽要求內餡豐富,營養師提醒越美味的粽子往往熱量爆表。臺中慈濟醫院營養科主任楊忠偉說:「粽子好吃,但要節制,慢性病人更要注意」。他指出,吃粽要慎選食材,烹調方式也要注意,包生米的水煮粽,熱量比半生米拌炒後蒸煮的粽子低;南部蛋黃粽熱量就特高,慢性病人要小心。吃粽要挑剔,淺嚐美味不放縱,才能健康過端午。
張先生發現慢性腎臟病前,最愛包蛋黃與滷肉塊的南部粽,每餐都要吃上一兩顆。生病後,現在碰都不敢碰,錯過端午好失落。營養師楊忠偉指出「慢性病人想開心吃粽過端午,必須挑剔一下」。慢性腎臟病友因無法代謝高磷、高蛋白食物,建議不要選五穀雜糧、蛋黃和肉類過多的粽子,改吃白糯米粽或是客家粄粽較好,份量一天一顆最剛好,吃多反而影響腎功能指數控制。
糖尿病朋友要也要注意醣類攝取,楊忠偉表示:「糯米支鏈澱粉含量高,升糖指數也越高,容易讓血糖上升」。建議糖尿病病友先吃足量青菜,再用全穀雜糧粽取代糯米粽,而且不要添加過多沾醬,一天最多也是一顆粽就好。臺灣粽子種類多、口味推陳出新,楊忠偉表示,無論健康與否都不能肆無忌憚大吃。對一般大眾而言,傳統粽平均180克,熱量就高達550大卡,相當於兩碗白米飯熱量。建議把粽子當正餐,再搭配時令蔬菜,如夏天盛產的竹筍,不論煮湯、清炒都爽口,這樣開心吃粽,更能吸收身體所需營養。
楊忠偉營養師也提醒,粽子多以糯米為主,胃不舒服或消化不良的人,要細嚼慢嚥、酌量或與朋友分食,才能享受粽子美味,又不會造成負擔,而慢性病人更要為自己打造屬於個人的健康粽,才能開心過端午。
培養愛的思考─愛人、愛物、愛大自然;為人處事,自然能朝對人類最有益的方向思考。
未來的成就完全是在掌握分秒中造就出來,『未來』也是由『現在』累積而成。
凡事都得靠自己,福要自己造,業要自己了,而非求佛消災解厄。
「眾生」才需要「佛」救濟,「人生」就能自救救人。
普天之下,沒有我不愛的人,沒有我不信任的人,也沒有我不原諒的人。
正信的宗教在於心正,心正則氣盛,氣盛則邪不侵。
福人居福地,不是福地福人居。
人要克服難,不要被難克服。
善於利用時間的人,無時無刻不是修持參禪的好機緣。
用智慧探討人生真義,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。
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報,將會招來煩惱。
時間可以造就人格,可以成就事業,也可以儲積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