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將近,「吃湯圓」是華人傳統習俗,代表團圓或圓滿象徵,市售湯圓種類繁多,除了傳統紅白湯圓,也有多種口味的包餡大湯圓,深受大眾喜愛。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楊忠偉提醒,適量吃湯圓,小顆10顆或大顆2顆,同時調整當日正餐份量,全家團圓過節無負擔。
「湯圓吃幾顆才不會過量?」是關心體重的人,每年冬至必問問題。臺中慈濟醫院營養科主任楊忠偉解答,傳統紅白小湯圓10顆熱量約70大卡、相當四分之一白飯,建議每次吃不超過20顆;包餡大湯圓如常見的花生、芝麻或年輕人喜愛巧克力湯圓,餡料含高糖分、高油脂,只要吃5顆就達到一碗白飯的熱量,有餡湯圓建議每次2顆為宜,湯則以清湯取代甜湯,避免攝取過多精製糖。
楊忠偉強調,湯圓主要用糯米製作,腸胃消化較為不易,支鏈澱粉含量比米飯來得更多,會影響飯後血糖上升,對於腸胃耐受不良、排空較差,或血糖控制不良與慢性腎臟疾病患者都要特別留意,建議這類人淺嚐應景就好。
「湯圓當點心吃,當天飲食如何調整較適宜?」楊忠偉指出,吃湯圓的前一餐與後一餐飲食,平常食用米飯量約半碗即可,主要減少澱粉攝取量,增加蔬菜攝取量提升飽足感,進而促進腸胃蠕動、幫助消化,並注意食用湯圓的顆數,才能避免過量。
楊忠偉表示,素食的人可嘗試用小湯圓當主食,以鹹湯圓料理來說,用素食高湯為湯底,加上大量蔬菜,如大陸妹、高麗菜、白菜、茼蒿等時令蔬菜,若考慮以一餐的營養均衡原則,可加進像豆腐絲或蛋等食材,才足以攝取足夠蛋白質來獲取更多營養素。
每天的人事物,就是活生生的一部經,除了可增長我們的智慧,又可藉外境將心修練得如如不動。
能付出愛心就是福,能消除煩惱就是慧。
聰明不一定有智慧,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;聰明的人得失心重,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。
多一分付出,就能多一分成就。
不求身體健康,只求精神敏睿;不求事事如意,只求毅力勇氣;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。
佛法很簡單,只要去除貪、瞋、癡三毒,就可以明心見性。
人生就像走鋼索般,如果不認真往前看卻一直往後看,一定會跌下去。
尊重生命,放生不如護生;互愛互讓,萬物才能共生共榮。
原諒別人是美德,原諒自己是損德。
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禮儀,禮儀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態。
心靜自然人安分,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。
未來的是妄想,過去的是雜念。要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,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