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2歲的柯先生,去年七月感覺吞嚥不順、胸悶不適,一開始以為是腸胃不適,檢查意外發現食道外的分岔陰影,進一步食道攝影確診是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一的「頸部食道憩室」,經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吳政元主任評估,建議他接受「食道憩室切除與環咽肌切開術」,術後恢復良好。
柯先生是位水電包工,工作一到旺季,沒日沒夜趕工是家常便飯。半年前,突然覺得吃東西時胸悶疼痛,鄰近醫院透過食道顯影劑,看到食道有突出憩室,為慎重起見,再到慈濟醫院就診。
胸腔外科吳政元主任說,食物進入口腔,咀嚼後通過約25公分長的食道,通往胃部消化,「食道憩室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食道肌肉運動不協調,吞食硬物容易從食道黏膜較薄弱的區域往外膨出,形成突出囊袋,食物久而久之堆積在裡面,躺下時造成食物逆流,嗆到呼吸道就會出現咳嗽或吸入性肺炎,有的甚至有惡性病變可能。
食道憩室的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一,並不常見。柯先生的「食道憩室」位於食道跟下咽部交接的地方,囊袋呈不規則形狀,吳政元主任表示,這顯示組織沾黏得滿厲害,不積極治療,極可能會隨著食物堆積越多,發生食物逆流和併發呼吸道胸腔感染的機會提高,建議柯先生接受「食道憩室切除與環咽肌切開術」,以除後患。
手術從頸部切進去,吳政元主任指出,難度在於不能讓非常薄的黏膜破裂,得耐心剝離沾黏組織。分開食道和憩室時最要全神貫注,切除過多黏膜會造成食道狹窄,過少又可能讓憩室再生,必須得恰到好處,同時進行對側環咽肌切開術,好讓整個食道肌肉收縮力道平均,治療的拿捏極費心力,切除的囊袋約5公分。術後食道攝影明顯看不到突出物,頸部非常平整。
有人扯後腿,要心存感恩。沒有人「扯」,就練不出腿勁。
不求身體健康,只求精神敏睿;不求事事如意,只求毅力勇氣;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。
不管路有多遠、自己的能力有多少,都能隨分隨力盡量去達成目標,此即「毅力」。
不好的言語或聲色,被人看入眼裏、聽進耳裏,進而累積心底,是人和的致命傷。
吃苦了苦,苦盡甘來;享福了福,福盡悲來。
能以他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,是最滿足、最富有的人生。
人之所以缺乏毅力、勇氣,是因為好逸惡勞、玩物喪志。
身體上的病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心病了。
做人應該立好志、發好願。
心開運就通。日日歡喜過,即得心自在。
人因自覺而成長,人因自滿而墮落。
想要家庭吉祥、和睦,就應該常常起歡喜心,天天為自己的家庭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