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1日世界肥胖日,臺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「肥胖是慢性疾病」,務必在未到達「重度肥胖」前做好健康管理。李旻憲舉國健署資料顯示,十大死因中,有七項與肥胖有關,呼籲要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變化,做好健康管理。
全世界關注肥胖與健康議題已久,世衛組織也持續關注全球肥胖流行率,目前多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判斷標準。李旻憲主任指出,BMI低於27的人,通常只要持之以恆控制飲食與運動,較能達到理想體重;但BMI超過35就是重度肥胖,過度脂肪堆積將引發骨牌效應,不但糖尿病發生率高十倍,大腸癌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高二至四倍,更容易引發高血壓、脂肪肝、動脈硬化、高血脂、睡眠呼吸中止症、中風、心肌梗塞等問題。
世衛組織認為,飲食及身體活動模式變化,是追求發展引起環境及社會變化,所導致的綜合結果。例如:生活水準提高,接觸高糖、高熱量食物;越來越多的工作形式為久坐性質、交通方式改變以及城市化現象,使缺少體力活動的問題愈來愈嚴重。
李旻憲從事代謝減重醫療逾13年,觀察肥胖盛行率33%居世界首位的美國,對不可逆的嚴重肥胖問題,發展醫療介入方法,如BMI≧40或BMI≧35且合併肥胖引起的代謝疾病等重度肥胖人士實施腹腔鏡減重手術。他說,腹腔鏡減重手術分為:胃繞道手術、胃袖狀切除手術、胃摺疊手術及胃束帶手術四種,視病人情況與需求做選擇。其中,胃繞道及胃袖狀切除手術效果最好,因飢餓感降低,約可減少超重體重的七成。胃束帶手術可減少超重體重的五成。腹腔鏡只需在腹部打二到三個0.5至1公分的小孔,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。臨床追蹤的預後與健康都能達到預期目標。
對於尚未達到重度肥胖的人,李旻憲建議,可諮詢代謝及減重專科醫師瞭解飲食與運動狀態,遵循醫師指導,控制飲食、力行運動,重拾身體健康,這才是世界肥胖日「肥胖走、健康來」的重要意義。
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肥胖是慢性疾病,呼籲做好健康管理。
肥胖人士隨處可見,BMI超過35就是重度肥胖。
胃繞道手術(左)及胃縮小手術(右)示意圖。
人要學習經得起周圍人事的磨練而心不動搖,並學習在動中保持心的寧靜。
即使已達智慧圓融,更應含蓄謙虛,像稻穗一樣,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。
什麼都沒做,就是空過的人生;若能不斷付出利益人群,就是大好的人生。
心念專一,必須收攝雜念,恆持清淨一念心,這就是「繫緣修心」。
以佛心看人,人人皆是佛;以鬼心看人,人人皆是鬼。
每天都是生命中的一張白紙,每一個人、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動的文章。
「戒」是不起心動念;「定」是臨危不亂;「慧」能運心轉境。
知足,生活才會富樂安穩。
所謂看開人生,並非什麼都不做,而是能及時行善;也不是什麼都沒有,而是什麼都知足!
天下的米一個人吃不完,天下的事一個人做不盡。一個人也無法成就天下所有的功。
煩惱就像一條毒蛇睡在人的心中,一觸動它,蛇就會咬人。
理與事之間需要的是人,理圓、事圓則人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