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胖嘟嘟,長大體重破百卻仍長期大吃大喝,男子三十出頭就中風偏癱!臺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進行胃袖狀切除減重,病人半年瘦四十多公斤積極運動養生找回健康。李旻憲提醒勿輕忽病態性肥胖與高血壓嚴重性。
林先生從小胖嘟嘟,人稱「小胖」,體重一百一十公斤時健檢發現血壓高達200,他也毫不在意,仍常聚餐吃到飽。沒想到卅三歲就中風,持續復健五年,但體重反而增到一百廿公斤,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簡稱BMI)達36,身體沈重又行動不便,愈來愈封閉,才接受減重手術。
術前系列檢查,林先生血壓、血脂、膽固醇與肝指數都爆表,並有肝硬化跡象。李旻憲主任手術中發現,林先生的胃撐得比一般人大兩倍,團隊術後追踪指導,林先生六個月瘦四十六公斤,BMI回到22.2的標準區間,不必再服用高血壓藥。
李主任指出,國健局肥胖定義是BMI大於等於30,臺灣統計顯示,四成人有過重問題,其中15-18%為肥胖,8-10%屬病態肥胖。病態性肥胖是導致健康惡化主因,解決肥胖就比較不必擔心後續因肥胖引發的疾病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「即使BMI未達30,如為大肚腩的中廣身材,仍應特別注意,因為『中央型的肥胖』意味著內臟被包在油裡面。」李旻憲說明,目前已證實內臟脂肪會讓胰島素接受體的敏感度下降,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機率大增,此外,內臟脂肪還會增加乳癌與大腸癌風險,也容易導致脂肪肝,這又是肝癌、肝硬化的危險因子。
李旻憲表示,中廣身材病人接受減重手術,可以將內臟脂肪消除八到九成,以林先生接受的「胃袖狀切除」手術為例,是以腹腔鏡手術將胃大彎作袖狀切除,保留約100毫升胃容量,減重比率可超過體重的65到70%,達到脂肪減低、體重下降,提高胰島素接受體敏感度目標,緩解病情甚至可能不必再吃藥、打針。
現年四十一歲的林先生,感謝「貴人」李旻憲主任幫他成功減重,才能擁有不同的人生,目前以走路、爬樓梯與仰臥起坐等運動,朝更健康的自己邁進,他語重心長提醒:年輕人「有本事讓自己胖,就要有本事承擔肥胖後果,與其承擔失去健康的惡果,不如好好瘦下來。」
林先生以仰臥起坐、爬樓梯以及走路訓練肌力,找回自己的健康。
跟減重手術前相較,林先生瘦了四十多公斤並持續運動。
林先生感恩「貴人」李旻憲主任(左)讓他成功減重。
多原諒人一次,就多造一次福;把量放大,福就大。
捨去眼前的煩惱,才能當下擁有慈悲的法喜。
不管路有多遠、自己的能力有多少,都能隨分隨力盡量去達成目標,此即「毅力」。
有所求的愛,是無法永久存在的。能夠永久存在的,是那分無形、無染且無求的愛。
聽話、說話要完整,不要只揀前一句、後一句,合起來剛好尖尖的刺進人心。
千里之路,必須從第一步開始;聖人的境域,也是自凡夫起步。
真正的「正信」應該要學佛,若只是「拜佛」而不「學佛」,並非正信的佛教徒。
每天無所事事,是人生的消費者;積極付出,才是人生的創造者。
再好的道理,如果不去力行,等於是空話;再好的事,如果不按正理而行,難以竟其功。
「貪」不但帶來痛苦,也使人墮落。
平時對別人好,不是功夫;發生事情還能對別人好,才是真功夫。
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,若逃避現實,離開人與事,便無從產生智慧。